课题组新闻与通报
 
丁建东教授课题组荣获复旦大学首届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
   
丁建东教授团队于日内瓦发明展荣获金奖
   
丁建东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智伟教授等五家单位联合成功研发国际首款进入临床试验的用于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复旦大学丁建东教授课题组运用密度泛函理论揭示异辛酸亚锡催化丙交酯开环聚合的机理
   
丁建东课题组对单轴周期性拉伸力学刺激下弹性高分子表面的细胞取向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临界拉伸速率的概念
   
复旦大学丁建东教授课题组发明自发不对称的智能凝胶透皮制剂
   
俞麟教授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相结合进行高分子实验的创新,相关成果发表于 美国化学会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丁建东、俞麟老师指导的硕士生顾思怡等在第十二届“挑战杯”比赛斩获金奖
   
丁建东课题组揭示细胞迁移受材料表面黏附配体纳米间距的调控规律
   
丁建东教授课题组发现材料表面拓扑形貌可调节细胞核形状、染色体定位和基因表达
   
丁建东课题组设计并微加工制备了简便而功能性和适用性强的微流控细胞拉伸芯片
   
复旦大学丁建东教授课题组运用“初生凝胶”有效开展改性明胶的3D打印、并与华山医院陈世益教授合作研究关节软骨的再生
   
丁建东课题组揭示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对嵌段共聚物热致凝胶化的调控机理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建东课题组揭示热致水凝胶的微观结构与普适机制
   
丁建东课题组发现材料的降解速率可调控干细胞分化
   
丁建东课题组揭示热致水凝胶的结构及物理凝胶化机理
   
丁建东课题组揭示高分子微柱阵列表面细胞核的非单调形变规律
   
丁建东组四位研究生与博士后获全国生物材料大会优秀墙报奖
   
丁建东课题组参加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丁建东课题组揭示材料官能团对细胞粘附和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规律
   
丁建东教授荣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
   
丁建东教授入选中央万人计划
   
丁建东教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十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被授予国际生物材料联合会会士
   
丁建东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再度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细胞核的形状可通过材料技术加以控制、并且影响干细胞的分化¾¾博士生刘香男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materials发表
   
第一届聚合物分子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
   
丁建东课题组发现生物材料软硬度调控干细胞分化的新效应
   
科技部批准丁建东教授领衔整合十家单位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物材料表界面及表面改性研究”
   
热致水凝胶缓释多肽药物有望实现一周仅注射一针即可控制II型糖尿病导致的血糖浓度异常¾¾硕士生陈奕沛为第一作者的合作论文在Scientific Reports 2016发表
   
科研成果“可注射型热致水凝胶”获2015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
   
科研成果“可注射型热致水凝胶”获2015深圳高交会“优秀产品奖”
   
丁建东教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材料大会被邀请作为医用材料降解规律教程的三位主讲之一
   
丁建东教授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MRS大会作关于“热致水凝胶体内医学应用”的邀请报告
   
丁建东教授2015年底再次访问哈佛大学和MIT,并两度在哈佛作学术报告
   
博士生叶恺获2015全国高分子年会“优秀墙报奖”
   
俞麟副教授等三位课题组成员在全国生物材料大会上获“青年科学家奖”
   
丁建东教授在海口举行的全国生物材料大会与中美科学家同台作大会报告
   
设计决定性实验确证材料软硬度调控干细胞分化¾¾博士生叶恺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纳米科技权威刊物Nano Letters 2015发表
   
利用图案化表面技术揭示细胞间接触程度和培养液氧浓度调控干细胞分化的半定量规律¾¾博士生曹彬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生物材料权威期刊Biomaterials发表
   
发展微纳米图案化技术揭示干细胞分化规律¾¾博士生王玄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Nano Letters发表
   
发现材料表面配体的纳米尺度空间分布影响成体细胞的退分化¾¾硕士生李仕宇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Nano Letters发表
   
亲水嵌段的分子量分布也能显著影响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的热致凝胶化¾¾博士生陈亮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高分子科学的权威刊物Macromolecules 2015发表
   
丁建东教授被评为《科学通报》(英文版)优秀编委
   
丁建东教授2015暑假访美、并两度在麻省理工学院作学术报告
   
丁建东教授和俞麟副教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课题组向海内外诚聘博士后
   
丁建东教授2015年初开始担任美国化学会期刊Macromolecules的顾问编委
   
丁建东教授指导的学位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不开刀也能让肿瘤消退¾¾博士生慈天元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Nature出版社新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
   
分子量分布是嵌段共聚物胶束化和物理凝胶化的调控因素之一¾¾博士生陈亮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高分子科学的国际权威刊物Macromolecules发表
   
软骨细胞退分化受到细胞形状和大小的影响¾¾博士生曹彬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生物材料领域权威刊物Biomaterials发表
   
丁建东教授应邀在IUPAC新材料国际会议作45min大会报告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组织的首次评估中获得好评
   
原位交联型水凝胶的分子设计¾¾以俞麟副教授指导的硕士生曹路平为第一作者的合作论文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接受
   
材料表面分子的旋光性影响干细胞分化¾¾博士生姚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materials发表
   
独到的高分子表面图案化技术揭示细胞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若干基本科学规律¾¾十年耕耘总结成Advanced Materials的综述
   
丁建东教授应邀在全国高分子年会作40min大会报告
   
丁建东教授的7篇通讯作者论文被国际权威数据库ESI列为“近十年高引用论文”,其中6篇还入选国际“学术前沿”代表作
   
丁建东教授应邀赴美国作国际学术会议大会报告,会后访问哈佛大学等名校、并作专题演讲
   
课题组已毕业同学许国强受聘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为丁建东教授弟子中第二位“青千”
   
材料表面的纳米因素是决定干细胞分化的本质因素之一¾¾博士生王玄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生物材料领域权威刊物Biomaterials发表
   
PEG的新功能和一种提高喜树碱类抗癌药物药效的简单实用方法¾¾博士生慈天元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药剂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
   
有机无机复合多孔支架进行动物体内长干骨修复¾¾博士生何垚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在Int. J. Nanomed.发表
   
可降解高分子组织工程双层支架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¾¾博士生潘震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在J. Biomed. Mater. Res. Part A发表
   
丁建东教授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新型糖尿病药物的长效缓释载体¾¾俞麟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materials发表
   
利用图案化材料技术揭示细胞形状影响干细胞分化的规律¾¾博士生姚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materials发表
   
PLGA组织工程多孔支架研究十年总结¾¾博士生潘震为第一作者的综述在英国皇家学院刊物Interface Focus发表
   
丁建东教授获“上海领军人才”称号
   
课题组16位老师与同学赴成都参加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国际生物材料领域的盛会“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丁建东教授主持其中的专题10.3 Directing cell-material interactions with patterned surfaces
   
博士生潘震获得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墙报奖
   
利用图案化表面技术揭示细胞尺寸、细胞接触和细胞密度影响干细胞分化的规律¾¾博士生彭荣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生物材料领域权威刊物Biomaterials接受
   
细胞核的形状可以通过材料技术被“设计”¾¾博士生潘震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materials发表
   
课题组所发表论文在国际核心刊物上被他人SCI引用突破1000次,且引用逐年上升
   
细胞形状影响干细胞分化¾¾博士生彭荣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materials发表
   
高分子水凝胶影响抗癌药物活性形式与非活性形式之间转化的平衡¾¾博士生常广涛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药剂学权威刊物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发表
   
课题组已毕业同学刘坚入选第二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并成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课题组已毕业同学张琦获得美国北卡大学助理教授职位
   
丁建东教授的四篇通讯作者论文在国际权威检索ESI单篇论文综合影响力全球排名中名列前茅,且近三年连续入选“前沿领域”代表性论文
   

本课题组所发表的SCI论文突破100

   
材料表面微图案的面积决定细胞命运¾¾博士生闫策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Biomaterials (2011)
   
一种防止术后肠粘连的可注射性医用高分子水凝胶¾¾博士生张正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生物材料领域的权威刊物Biomaterials (2011)
   
共聚物的序列分布显著影响两亲性高分子在水中可否呈现物理凝胶化¾¾俞麟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macromolecules(2011)发表
   
丁建东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973管理)“面向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通过科技部的中期评估
   
丁建东教授的两篇通讯作者论文在国际权威检索ESI单篇论文综合影响力全球排名中名列前茅。
   
细胞通讯影响干细胞分化¾¾博士生唐键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生物材料的权威刊物Biomaterials (2010)
   
一种强烈促进细胞黏附的多肽的设计与合成¾¾博士生赖毓霄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生物材料的权威刊物Biomaterials (2010)
   
丁建东教授受英国皇家化学会权威刊物Soft Matter邀请撰写纳米图案化生物材料方面的Highlight类综述
   
具有肿瘤细胞外pH靶向功能的可降解纳米粒¾¾博士生常广涛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2010)
   
可注射性物理水凝胶的降解行为与生物相容性¾¾俞麟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Biomacromolecules接受
   
非天然氢键在多肽螺旋-无规线团转变中的作用¾¾原博士生陈彦涛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Proteins (2010)
   
嵌合型微-纳米图案化表面的制备¾¾博士生刘鹏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Langmuir (2010)
   
两亲性合成高分子与细胞膜的自组装可以显著改变部分膜蛋白的性能¾¾博士生马德旺为第一作者的论文20107月被Soft Matter接受
   
20106月丁建东教授获得冯新德高分子奖提名奖。
   
两亲性高分子中弱酸基团的pKa并不是常数¾¾博士生常广涛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Polymer (2009)
   
高水含量下最长的细菌视紫红质蛋白中间态寿命的发现¾¾博士生马德旺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Soft Matter (2009)
   
丁建东教授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作为973管理)“面向组织修复与替代的纳米生物材料的研究”首席科学家(执行期2009.01-2013.08)。
   
丁建东教授受到国际化学界三大Review之一的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撰写综述的邀请
   
丁建东教授的教育部重大项目“基于图案化表面的细胞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 2009-7-28日通过教育部主持的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研究内容具有显著的前沿性和学科交叉性”。
   
材料表面纳米阵列的规整度也能影响细胞黏附--博士生黄静欢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纳米科学的权威刊物Nano Letters (2009)
   
关于视黄醛蛋白质激发态pKa的新型光电测量方法--博士生吴佳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9)。
   
“溶液+沉淀”可以得到智能水凝胶--俞麟博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Biomacromolecules (2009)。
   
到2009年7月底,本课题组2004年12月在Biomaterials(博士后吴林波为第一作者)所发表的关于组织工程多孔支架的论文已经被SCI他人引用70次。
   
2008年度,本课题组的SCI他人年度引用突破100篇次。
   
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不连续诱导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成骨分化效果--博士生王桢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08)发表。
   
在水凝胶表面构筑具有细胞黏附反差的规整微米图案--博士生孙建国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Biomacromolecules (2008)
   
自回避高分子链在不同受限空间维度遵循不同的动力学标度行为--博士生崔亭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Physical Review E (2008)发表
   
利用计算机模拟探讨蛋白质折叠动力学途径--博士生罗钟琳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08)发表
   
纳米级化学交联水凝胶可以作为自发物理水凝胶的构筑单元--博士生杨子刚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8)发表
   
为何加入亲水性的PEG反而导致疏水缔合的物理凝胶提前发生?--博士生张欢的第一作者论文在Macromolecules (2008) 发表
   
丁建东教授指导的俞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得2008年度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相关会议论文获得2008中国药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77月,课题组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100篇,含SCI论文68(其中,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的SCI论文60)

   

20077月,课题组的授权专利达到10项,均为发明专利。

   
以中德联合培养的博士生Stefan GRAETER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纳米科学的权威刊物Nano Letters (2007)
   
课题组诚聘博士后,不限于高分子专业和生物材料专业的博士,在细胞生物学、有机合成等多个专业的任何一个方面有特长的博士均欢迎。
   

蛋白质在不同温度下遵循不同的折叠路径¾¾博士生罗仲琳等的论文即将发表于Biophysical Journal (2007)

   
质疑经典理论--博士生陈彦涛等的论文即将发表于Proteins (2007)
   
嵌段共聚物自发形成水凝胶的物理凝胶化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调控--博士生俞麟等的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olymer Chemistry Edition (2007)
   

生物材料制备过程相关的复杂体系流变学¾¾博士生景殿英等的论文即将发表于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2007)

   
将智能高分子水凝胶技术与PEG化药物技术相结合制备可注射性的长效缓释载体--博士生俞麟等的论文(包括体内药效实验)即将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07)
   
2007年初,四位博士生(吕文琦、明明、陈彦涛、俞麟)毕业,标志着本课题组博士生毕业高峰开始到来。
   
2006全年,课题组发表了多篇第一单位、通讯作者的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为8篇。
   
中国材料学会于2006年新成立了生物医学材料分会,丁建东教授当选为首届理事会的理事,复旦大学也同时成为发起单位之一。
   
丁建东教授在2006年中国生物物理年会期间同时召开的学会理事会上,当选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
   
丁建东教授在2006年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会议上,继续当选为新一届委员。
   
可注射性水凝胶的合成与分子设计原理--博士生俞麟等的论文发表于化学与材料的权威刊物Angwante Chemie (2006)
   
组织工程多孔支架材料的新型成型加工技术--博士后吴林波等的论文发表于生物材料的权威刊物Biomaterials (2006)
   
复旦大学在中国西藏菌株中发现一种新型膜蛋白--博士生明明等探讨其光趋质子泵机理的论文发表于Biophysical Journal (2006)
   
两亲性大单体聚合反应和化学凝胶化的首次动态蒙特卡罗模拟--博士生吕文琦等的论文发表于Macromolecules (2006)
   
大分子链内环化时间的复杂标度关系--博士生崔亭等的计算机模拟工作发表于Macromolecules (2006)
   
脂双层中的链长分布和囊泡融合过程--博士生纪仕辰等的论文发表于Langmuir (2006)
   
表面活性剂能改变西藏菌株中光驱质子泵的质子提取与释放的时间顺序--博士生明明等的这一发现发表于FEBS Letter (2006)
   

多肽链螺旋-无规线团转变的粗粒化模型--博士生陈彦涛等的工作发表于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06)

   
一种基于温度敏感型凝胶微粒的蛋白质药物的“后包裹”技术--博士后张颖等的论文发表于药物缓释载体领域权威刊物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5)
   
用于组织修复的多孔支架的制备技术--博士后吴林波等的论文发表于组织工程领域的权威刊物Tissue Engineering (2005)